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当前,面对学生心理疾患的增多,不少中小学都在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大部分都是进行一些心理咨询活动,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还不是很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从课外引伸到课内,排入课程表。依据不同的年级层次,开展“分层目标”、“内容对应”的课堂活动。如果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确立它在学校中的地位,在时间、空间、内容、人员上给予保证,而且对于建立心理素质教育的大纲体系、内容体系、活动序列及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操作技能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课程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级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使学生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
(4)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5)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首先,不能沿用学科教学的模式。这是因为学科教学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因而班级授课制到目前为止仍是它的主要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不然,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某一门学科知识。尽管它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其理论依据,但它不是要求中小学生为掌握或通晓上述学科课程打基础,而是利用其中的有关知识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同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完成的。而这必须依赖和借助他们的主观体验。学科教学中,教师讲得好,讲得得法,无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不然,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很亲切,很熟悉,是自己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或正在经历的体验,是曾经感到的困惑和正在提出的疑问,他们才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当这门课有助于他们成长烦恼的减缓,学习压力的减轻,他们才会感到有探讨并掌握一些自己帮助自己的知识、技能的必要。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贵在体验。
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精心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各种情绪和感受,接受各种行为训练和实践,从中领悟道理,增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学会自我调节的原理和方法;学习并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从而克服消极情绪,矫正行为偏差,达到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